9月底内蒙古疫情发生后,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立即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稳经济大盘和稳增长有关工作的通知》,积极引领辖内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金融机构履行责任担当,确保疫情期间金融服务不断档。目前,内蒙古信贷总量稳定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保持稳中有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
一、信贷总量稳定增长,金融服务正常运转
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持续强化窗口指导,先后召开货币信贷政策落实情况通报会、政策工具运用调度会、货币信贷重点工作座谈会等会议,督促指导金融机构稳存量、拓增量,加大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继续深入推进重点产业链1+N金融服务工作、金融支持稳增长和稳企纾困专项行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专项行动、金融“贷”动绿色发展专项行动,为信贷增长提供有力抓手。截至10月末,全区各项贷款余额2.66万亿元,同比增长6.46%。
在保障金融服务方面,各金融机构纷纷启动应急方案,进一步强化金融科技运用,采取“线上+线下”“行内+行外”办公模式保障客户业务申请和办理畅通无阻,确保金融服务不断档。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迅速启动“发放审核应急方案”,统筹全辖资源,授权下辖分行代为发放贷款,全力保障金融服务连续性。10月以来,该行已对接公司客户108户,达成意向25户,贷款总需求170亿元。
二、基建领域融资向好,金融工具落地见效
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持续督导金融机构加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运用和配套融资支持,按周调度全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对接情况,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基建项目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充分发挥“投贷联动”作用。截至10月末,全区17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获得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共计44.6亿元,获得项目配套贷款资金18.2亿元。今年以来,各金融机构累计向全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放配套贷款45.3亿元。
多家金融机构按照各自的基础设施基金工作方案,积极与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专项联络机制,指定专人负责跟进项目对接和落地情况,确保信贷资金及时到位。工商银行内蒙古分行将220个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备选项目、128个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纳入项目储备库,持续组织下辖分行对入库项目逐个对接、定期更新反馈。同时,对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适度放宽客户准入标准、优化贷款期限及固定资产贷款办理条件。截至11月末,该行项目储备库已审批、在审批项目10个,金额合计207.5亿元。
三、聚焦设备更新改造,融资对接不断加强
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组织19家全国性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召开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视频推进会,重点讲解设备更新改造优惠利率贷款发放要求、再贷款申报规则及审核要点,对金融机构提出的问题及建议进行集中统一答复。同时,与自治区发改委、财政厅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建立“日调度,周报告”监测机制,督促金融机构加快项目对接,协调解决对接过程中的问题。截至11月末,全区设备更新改造贷款已授信项目28个,授信金额20.1亿元;已签订贷款合同项目7个,金额9.5亿元。10-11月,全区已投放设备更新改造贷款金额3261万元。
多家金融机构成立工作专班,及时走访对接客户,加快审查审批速度,确保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进出口银行内蒙古分行启动全区教育卫生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攻坚活动,积极走访了解目标客户需求,争取项目合作。截至11月末,该行已授信设备更新改造项目金额1.42亿元,已投放贷款金额2000万元。
四、政策工具运用充分,重点领域得到支持
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全力指导金融机构更多使用货币政策工具,针对人民银行创设的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交通物流和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第一时间下发工作通知,完善工作机制和操作流程,制作一系列工具政策宣传图,将政策要点及金融机构联系方式通过公众号等媒体予以推送,向金融机构、市场主体及时宣传解读政策,确保政策早落地、贷款早投放,不断加大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和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1-10月,累计发放再贷款再贴现419.9亿元,同比增加35.2亿元。前三季度,全区共12家金融机构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抽水蓄能等3个清洁能源领域的企业117家,累计发放贷款金额187.4亿元,带动碳减排量652.9万吨;运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共支持企业获得贷款217.4亿元。
多家金融机构积极抢抓一系列再贷款的政策窗口期,建立清单制营销机制,加强项目储备与投放,积极运用“平行作业、绿色通道”等方式压缩审贷时间,加快贷款投放速度。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通过举办内部培训及时传达货币政策,梳理碳减排、科技创新等领域项目清单,重点跟进营销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行业重点客户,积极向上级行报送专项再贷款申请资料,争取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前三季度,该行共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发放贷款金额32.7亿元。
五、纾困普惠小微主体,完善专属金融服务
为进一步缓解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生产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压力,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组织辖内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开展“金融活水润百业”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月活动,指导金融机构精准运用支小再贷款创新专属信贷产品,推动再贷款低成本资金精准直达个体工商户。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发布金融支持个体工商户信贷产品汇编,切实将惠企利民政策转化为“稳经济大盘和稳增长”具体行动。截至10月末,全区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314.6亿元,较年初增加162.1亿元。
多家金融机构通过信贷重组、贷款展期、调整贷款利率和还款计划、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全力支持企业恢复生产经营,助力企业走出困境。浦发银行呼和浩特分行通过变更还款方式、延后还本付息、延长贷款期限、无还本续贷等举措,主动为防疫抗疫相关行业及货车司机等客户进行纾困。在业务审批方面,简化贷款申请手续和材料,开辟绿色通道,做到即报即审即批,确保4个工作日内完成贷款审批,提高贷款审批速度。10月以来,该行累计办理贷款展期、延期等业务131笔,延期本息合计371万元。
六、利率市场化再深化,企业融资成本再降
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充分落实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各项工作任务,释放LPR改革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引导金融机构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承担或减免各类贷款费用等主动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缓解市场主体融资贵问题。10月份,全区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24%,同比下降0.27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减免支付手续费3850万元。
各金融机构积极响应金融让利实体经济号召,对民营经济、普惠小微贷款FTP设置战略调整项,为各自核心客群制定专属信贷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给予普惠小微、涉农、制造业及受疫情影响的行业市场主体经营政策补贴和FTP优惠,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收账户管理费及年费、取消部分票据业务收费、降低支付手续费,主动承担融资过程产生的抵押登记费、抵押品评估费、保险费、公证费等。同时,搭建池化融资平台,企业可将持有的金融资产入池管理和质押融资,并实现全线上操作、贷款随借随还、资金秒到账、利息按天计算,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超20%。10月以来,该行通过池化融资平台累计办理线上提款10.5亿元。
七、优化外贸金融服务,助力企业纾困解难
国家外汇管理局内蒙古分局组织开展“连银助企”系列走访活动,联合金融机构对未办理过衍生产品的重点涉外企业进行一对一精准督导,为企业提供“管家式”服务,努力扭转企业“不敢、不懂、不愿”的认知障碍。10-11月,全区各级外汇局联合银行实地走访企业共109家。在汇率避险服务方面,积极指导辖区各银行发挥科技优势,确保汇率避险服务“照常办”。10月以来,辖区各银行共为26家企业办理远期及期权产品签约36笔,金额合计2749.7万美元。
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内蒙古分局积极指导自治区外汇与跨境人民币业务展业自律机制发布倡议书,引导银行机构强化疫情期间跨境人民币业务应急保障。主动对接企业跨境人民币业务诉求,为32家人民币跨境结算需求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重点企业开展业务辅导,“一企一策”推荐跨境人民币业务产品与结算方案,进一步提升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积极性。10月份,全区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93.5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87倍。
多家金融机构持续开展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宣传,不断扩大汇率避险产品供给,利用远期、小微快易、期权等避险产品,提高企业套保率,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升应对市场波动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助力实体经济稳健发展。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聚焦“首办户”客户名单,通过电话、微信等线上渠道,了解客户外汇套保需求,针对疫情期间中小微企业实际困难,实行牌价优惠让利,降低企业办理外汇衍生品财务成本。借助“小微快易”、企业网银等线上渠道为企业办理汇率避险业务。同时,持续推进跨境金融服务平台运用,提高外汇业务办理效率。10月份,该行共为12家客户办理汇率避险业务396万美元,拓展新增汇率避险“首办户”9户;通过跨境金融区块链平台共为企业办理应收账款融资1217万元,合理满足了企业融资需求。
八、用好融资增信工具,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积极推广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运用,丰富融资服务模式、深化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融资可得性不断提升。10月份,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共促成融资12.7亿元,其中促成中小微企业融资9.1亿元,推动1条供应链加入平台,成交金额1.6亿元。同时,加强直接融资政策的宣传,引导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提供策划、承销等服务。10月份,全区非金融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358亿元,是去年同期的7.16倍。
各金融机构积极运用多种融资增信工具,盘活各类动产和权利,不断丰富融资服务模式,优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持续提升企业融资便利度。平安银行呼和浩特分行依托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授权相关岗位工作人员远程云办公,第一时间审核资料,合理满足企业资金需求。10月份,该行通过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登记质押并发放医药无追保理贷款4659.9万元。
九、金融基础设施强化,金融服务水平提升
各金融机构不断强化疫情期间支付系统安全管理和风险排查,构建抗疫支付和应急账户开立服务通道,保障支付系统业务安全稳定运行。不断加强现金实物收付管理,严格按照防疫要求,配备充足的消毒设备,加大对现金区域及机具的消毒频次,确保现金供应和现金安全卫生。不断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质效,畅通线上咨询、投诉处理通道,通过客服热线、官方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接收客户咨询与投诉,及时响应并解决客户诉求。兴业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在疫情发生后,迅速启动运营防疫应急预案,安排运营中心和机房运维专员返岗驻行,做好支付系统安全管理和风险排查。安排专人负责应急账户开通事宜,线上化资料预审与现场驻守人员全力配合,开通绿色服务通道保障开户时效,确保抗疫支付和应急账户开立服务通道畅通。10月份,该行配合财政系统共办理财政拨款业务6541笔,划付金额近4亿元。
下一步,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将继续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巩固好前期工作成效的基础上,继续引导辖内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和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和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