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民每喝6杯奶,就有一杯来自内蒙古。”地处黄金奶源带,有“中国奶罐”美誉的内蒙古,如今奶牛存栏头数、原奶产量、原奶加工能力均居全国首位,区内伊利、蒙牛两大乳企综合排名分列世界第五和第七、亚洲第一和第二。
高产优质的奶源基地、世界一流的加工企业、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经过20年的发展,内蒙古奶业在产能、质量、竞争力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以资源优势、龙头带动,在奶业振兴新赛道上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
“奶业是链条最长的产业之一,涵盖种植、养殖、加工、储运、销售等诸多环节。推进全产业链发展一方面带来巨大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也为金融业创新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支副行长李庆旗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近年来,内蒙古金融机构为助力自治区奶业振兴,不断加大奶业贷款投放力度,并针对不同客户群体融资需求,创新推出了几十种金融服务与产品。截至6月末,全区奶业产业链贷款余额超600亿元,今年1至6月累计发放贷款357.4亿元。上半年,累计投放再贷款再贴现资金370.2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3倍,撬动奶业等涉农贷款较年初增加1188.6亿元。
从一棵草到一杯奶
“好牛奶是种出来的”。在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台基营现代草业种植技术攻关项目基地,这并非一句简单的宣传口号。基地负责人曹玉平指着面前3000亩绿油油的苜蓿,向记者逐一讲解饲草的品种、指标、级别,用数据和事实诠释“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的内在逻辑。
“不要小看这些苜蓿,这是我们和农科院专家经过3年技术攻关取得的成果,试验证明已经具备替代进口苜蓿的条件。”他介绍说,长期以来,奶牛不可或缺的饲草苜蓿进口占比在90%以上,优质饲草依赖进口是国产牛奶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曹玉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进口饲草苜蓿价格在3700元/吨左右,而基地优选出的品种价格只有2600元/吨,替代进口后单产上升、成本大幅下降,相当于每头奶牛每年利润增加980元。“我们计划将基地取得的成果逐步向外部苜蓿草基地进行技术推广,未来3年在全国种植苜蓿20万亩。”他说,接下来,在土地确权、流转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同在和林格尔县的青禾公司老板郑俊清也是种植饲草起家的。2019年,在蒙牛集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下,青禾公司先后流转了480多亩土地开始经营牧场,目前奶牛存栏4600多头。“因为与蒙牛签有合作协议,养殖和销售方面倒是不用太担心,但是建牧场、买奶牛资金占用大,后面还需要购饲料、设备、支付人工费用,周转不开的时候可真把我愁坏了。”据他介绍,奶牛产奶需要一个不短的周期,所以牧场运营头几年只有投入没有现金流,一般要等到泌乳牛占比超过50%,才能靠牛奶销售回款良性循环起来。记者询问他这些年如何维持牧场运转,他表示,先期通过自有资金和蒙牛提供的1000万元借款购买了奶牛,然后用牛做质押前后共获得1500万元银行贷款。目前,他与当地5家金融机构都有合作,授信额度超过5000万元。
据介绍,目前这种“银行+牧场+核心乳企+活体抵押+奶款账户监管”模式在当地奶业产业链已十分普遍,不仅有效盘活了牧场生物资产,也消除了银行对还款来源难以把控的担心。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当地金融机构为扶持奶业产业链上游种植养殖行业,大力拓宽抵质押物范围,开展奶牛等活体牲畜质押贷款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截至6月末,全区活体牲畜质押贷款余额90.7亿元,较年初增加7.4亿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124.2亿元,较年初增加23.7亿元。
对于种植养殖户来说,资金周转困难时不仅要“有钱用”,还要“用得起”才行。郑俊清告诉记者,目前牧场贷款利率平均年化在4%至5%左右,“信用社利息高一些,6.2%左右,不过,今年用人民银行再贷款后降到了5.2%,又节省了不少成本。”来自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支的统计数据也印证了郑俊清的说法,通过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成效,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绩效考核等内部政策安排,奶企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截至一季度末,全区奶业产业链存量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18%,较上年同期下降0.52个百分点。
“现在牧场日产奶38吨,10月份能到55吨,年底预计泌乳牛占到七成、日产奶超过60吨,到那时最困难的日子就过去了。”郑俊清说。
创造全产业链协同价值
走进现代牧业和林格尔一牧牧场车间,透过参观通道的玻璃墙,可以看到一头头奶牛排队进入自动化挤奶转盘机,随着转盘循环一圈,奶牛按照设计好的各个流程完成自动挤奶作业,场面有序而壮观。这些生鲜奶经过预处理后,将被运往距此15分钟车程的蒙牛总部三期工厂,被制作成6大品类400多种产品,最后经不同销售渠道进入超市与消费者见面。
在奶业全产业链中,加工环节是工业化程度最高、创造产值最大的部分,因此被称为核心企业。在呼和浩特,以伊利、蒙牛为代表的国家级奶企已形成了规模化、现代化、全产业链发展的千亿元级乳产业集群,实现产值2000亿元以上。
“作为产业链的核心,我们深知构建一个健康、稳定、利益协同、价值共享的生态圈,与产业上下游成为一家人,才能实现共生共赢共成长。”蒙牛集团奶源事业部财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针对奶业上游行业重资产投入的特点,蒙牛集团出台专项融资扶持政策,与金融机构一起寻求有效的“1+N”融资模式,助力上游草场、牧场向规模化、集约化管理转型。
据蒙牛集团资金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最近3年,蒙牛资金部门联合旗下保理公司和金融机构,为上游合作牧场累计提供资金380亿元,年度配套百亿元以上授信支持,并先后与中国银行、农业银行、浙商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乳业通宝”“青贮惠牛E贷”“数据网贷”“浙+牛”“个牛贷”“兴牧贷”“奶业经销贷”等系列金融产品,强化奶业全产业链金融支持。
“蒙牛奶业链条如今连接起1000多座牧场、170多万头乳牛、41个生产基地、400多万农牧民,贯穿一二三产业,未来通过扩大种植、壮大养殖、产业园联动等形式,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民的产业参与度和受益度,以奶业产业链发展实现联农带农,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还将更加紧密深入。”该负责人说。
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迁
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出发,驱车西行进入乌兰布和沙漠。一个半小时后,漫漫黄沙魔术般地被眼前大片青贮玉米、苜蓿地和早开的向日葵花取代。这里就是全球最大的沙漠有机原奶生产基地。
坐落于此的圣牧集团用10余年时间,将2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改造为绿洲,种植了9000多万棵沙生树木,建成有机草场22万亩、有机牧场23座,目前有机奶牛存栏量10万余头,日产有机鲜奶1300余吨,是国内首家获得国标和欧盟有机标准双认证的牛奶品牌。圣牧集团创新打造的“种、养、加”“草、牧、奶”一体化沙漠有机循环产业,已成为国内可持续有机农业建设的绿色样本项目。2022年,这一成功实践还入选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发布的《可持续消费中国企业行动报告》。
围绕圣牧有机原奶生产基地,磴口县发挥“奶业振兴+光伏治沙”产业优势,开启了草业、牧业、奶业、产业“四业同兴”行动,打造“种、养、加”一体化全程有机乳品产业链,建成20多万亩有机牧草基地。截至目前,全县各类规模化奶牛牧场达50家,预计年产鲜奶达72.5万吨,其中有机奶38万吨,是全国最大的有机奶生产加工基地,走上了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道路。
人民银行巴彦淖尔市中心支行副行长杨静林向记者介绍说,为加大金融支持奶业振兴力度,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不同企业经营状况、经营规模、发展模式、管理水平、资金情况等因企施策,为企业量身定制专属信贷方案和产品,包括针对奶牛养殖企业推出的“金牛乳源贷”“金牛牧场贷”“牧业振兴贷”“惠牛贷”,针对乳制品加工企业推出的“工业赋能贷”“乳业通宝”,针对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推出的“乡村振兴·惠农兴社贷”“圣牧高科生态草业种植贷”等。截至5月末,磴口奶业产业链上的79家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3.86亿元,同比增长69%。
从呼和浩特到巴彦淖尔,从河套平原到沙漠绿洲,一片片草场、牧场、工厂点缀其间。一杯奶、一头牛、一棵草、一粒种……回溯这条长长的产业链条,如同翻开一部中国奶业蓬勃发展不平凡的成长记录。
围绕奶业振兴,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先后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并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未来,内蒙古将聚焦产业链中草源、种源等薄弱环节,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建设优质饲草料基地和绿色优质奶源基地,健全奶牛良种繁育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引领中国奶业从“做大”跨入“做强”“做优”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中的高端跃迁。
来源:8月15日《金融时报》一版